核心提示
12月3日,一群志愿者和都昌县候鸟保护区工作人员,将近期解救并经过治疗的1只灰鹤、3只小天鹅和4只豆雁重放鄱阳湖越冬。
类似都昌这些志愿者们的护鸟故事,在鄱阳湖区随处可见。在鄱阳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离不开人的支持。
踏入鄱阳湖,候鸟翩然而至,在湖边觅食、争翔、起舞;蓝天碧水、青山田野交相辉映;渔舟唱晚,炊烟袅袅,让人最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这一切,缘自湖区百姓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
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天鹅
鄱阳湖东湖候鸟区保护员冯德彪(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获国际大奖的中国护鸟农民
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地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中心。吴城镇在丰水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平常靠摆渡,只有到了冬天枯水期才能穿过干涸的湖底路直接到达。
“原本想修一座路桥,但那会破坏湿地。”12月6日,当地村民告诉新法制报记者。
每年秋末冬初到翌年暮春,都会有大量的白额雁、白鹤、天鹅等候鸟翩然而至,在湖边觅食、争翔、起舞;蓝天碧水、青山田野交相辉映,让鄱阳湖的寒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等到天气好的时候,景致会更加动人。”叶久怡兴奋地说。叶久怡是吴城镇荷溪村村民,也是一名护鸟志愿者。今年57岁的叶久怡,因护鸟事迹突出,2006年就获得了由全球自然基金(GNF)设置的“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成为截至目前获得该奖项惟一的一位中国农民。
叶久怡护鸟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有一次,叶久怡发现湖中有十来只天鹅浑身哆嗦,他感觉这些天鹅可能中毒了。于是他不顾冬季湖水冰冷刺骨,水面冰碴未化,趟进湖里抱起中毒的天鹅逐个喂药。等他满身大汗地喂完药,才发现自己腿上已结上了厚厚的冰碴。
获得“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后,村民们都把叶久怡当明星看待,可叶久怡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这里全体村民,属于为保护鄱阳湖候鸟做过努力的每个人。”
“保护候鸟,已经成为吴城的中小学校学生每年必修的一课。”叶久怡说,以前有些村民在捕鱼之余还捕杀候鸟出售,因此护鸟的任务特别重。“现在情况好多了,经过宣传,村民慢慢懂得了保护候鸟的意义,现在连村里的小孩也知道鸟儿不能杀,要保护。”
叶久怡说:“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候鸟保护贡献新的力量,保护候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这些可爱精灵
今年56岁的冯德彪,是九江县港口街镇生机林村的村民。谈起第一次看到上万只天鹅在他家门口的东湖水面越冬情景时,他就忍不住一阵兴奋。
蓝色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洁白的天鹅,星星点点,不时来回穿梭,激起一团团水花,“那个壮观而美丽的场面,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冯德彪介绍说,位于生机林村的东湖面积只有600亩左右,“往年也有天鹅到湖里越冬栖息,但一般都只有几十只,最多也就几百只,但2008年开始,每年都来上万只。”万余只天鹅栖息东湖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的11月左右,越冬天鹅到来时,许多人专门前往东湖欣赏、拍摄天鹅美景。
冯德彪说,1万多只天鹅之所以选择在东湖安新家,说明东湖的水质较好,周围环境清静,而且湖中有大量的野生荸荠和藕供天鹅食用,很适合天鹅生活。
更重要的是,“天鹅是通人性的鸟儿,它们来到我们村,说明我们这里是个山美水美人美的好地方。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精灵!”
老年护鸟队巡护“天鹅湖”
为了使天鹅宁静的越冬环境不受太多干扰,2008年1月,冯德彪专门与生机林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商量后,自发组织了一支护鸟队来保护天鹅,日夜安排人在湖边巡逻。另外,还打印了很多保护候鸟的通告、倡议书,走村串户张贴散发进行宣传。
冯德彪说,虽然东湖1999年就已经成为县级候鸟保护区,但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站负责候鸟越冬期间的巡查工作。
2008年1月,他特意以生机林村老年协会的名义,拟写了一份《关于申请东湖候鸟区设立保护站的报告》提交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希望尽快启动展开对东湖候鸟区的保护、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工作实施。
12月7日上午,冯德彪告诉新法制报记者,由于长期对天鹅的关心和保护,他同村民陈德良、李洪宝一起被当地林业部门聘请担任东湖的护鸟员,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
由于开发建设,冯德彪原先和东湖一路之隔的房屋被征收,去年年底他也搬迁到了离东湖有好几公里远的安置房小区。
为加强对东湖候鸟的保护,他特意买了辆小车,“每天早上和下午,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都要赶到东湖去巡护一遍,在东湖周边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共6个湖泊,都出现了大量的越冬候鸟,所以我们都得巡护。”
这些年来,村民们与天鹅和谐相处。生性怕人的天鹅看到熟悉的村民走过,也不会害怕。
百姓心中的“一湖清水”
在鄱阳湖区采访时,记者所接触到的当地群众,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珍爱鄱阳湖就是珍爱自己的家园。很多群众受到影响,也逐渐成为爱鸟护湖的模范。
九江星子县石材加工要求污水实现“零排放”卓有成效。地处星子县城以北10公里远的“金鹿石材加工城”,想象中的数十家石材加工企业切割、打磨大理石后污水横流的场景已不见踪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绕“城”而过的水渠,潺潺流淌着的是清澈净水。
晨光石材公司里面,从事大理石切割达10年之久的技术工人辛海水坦言:过去这沟里的水像“牛奶”一样,浑浊不清,当地老百姓叫此水为“祸水”。
如今,该公司不仅一次性投资新建了3个沉淀池,每年还投入3万元购进用于快速凝固悬浮石粒的聚氯化铝、聚酰氨,使石材城的用水实现了封闭运行、内部消化,再也看不到污水排放。
“我们都是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将一湖清水转交给子孙后代,是鄱湖儿女的天职。珍爱鄱阳湖就是珍爱自己的家园!”晨光石材公司董事长李森林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湖区人的心声。
□文/首席记者廖世杰□图/记者韩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