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强 记者刘宇琦摄影报道:因为一块余地的使用问题,老邻居对簿公堂。近日,80多岁的吴某携其自称发现的“新证据”来到了景德镇市人民检察院申诉。恰逢检察长接待日,该院检察长刘鸿斌在信访接待室接待了吴某,详细询问了申诉的前因后果。
依托息诉息访一体化工作机制,检察人员现场“办公”,数小时的释法说理后,这一多年的邻里矛盾纠纷终于“现场化解”。
景德镇市检察院检察长刘鸿斌(中)接待老人
老邻居对簿公堂
2016年,因程某在家门口余地搭建工作棚发生争议,吴某认为程某家的客厅和门前的余地应由两家分配使用,并就该纠纷向法院起诉。法院经一审、二审、再审,均不支持其诉讼请求。吴某又向景德镇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市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原审法院判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并无不当。
吴某不服,多次到信访机构、检察机关信访申诉。市检察院立即启动息诉息访一体化工作机制,要求申诉人居住地的浮梁县检察院协助,共同开展释法说理工作。
矛盾纠纷现场化解
恰逢检察长接待日,刘鸿斌知道此事后,决定当面接待老人,帮他早日化开心结。
接访当天,刘鸿斌详细了解该案来龙去脉、耐心倾听老人的诉求,从该案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政策变化等各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吴某及其家属阐释检察机关不支持监督决定的缘由。同时,深入实地调查,并布置矛盾疏导处置方案,借助当地乡镇政府、老人居住地基层检察院和村委会力量,将该案息诉息访化解工作带到老人居住地现场完成。
当天下午,检察人员现场“办公”。“谢谢检察官,专门安排时间接待我,我这心里豁亮多了!”在检察人员数小时说法理、谈情理、讲道理,终于消除了吴某的内心疑虑,这起多年的邻里矛盾纠纷终于“现场化解”,吴某及其家属表示大家话说得诚、理讲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