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廖盛 记者陈利光报道:近年来,赣州经开区湖边镇成立了“老俵”调解室,聘用当地多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骨干,将法律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调解实效。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老俵”调解室共成功调处矛盾纠纷560余件,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主动介入妥善化解纠纷
湖边镇毗邻工业园区,企业多、外来人口多,当地部分村组又涉及征地拆迁,相应的磕磕碰碰也多。叶某美一家与叶某洪一家虽是远亲,但住得近,因琐事磕磕碰碰,两家怨气较大。日前,双方因小事大打出手。
在得知情况后,“老俵”调解室的调解员主动介入,从说亲情、乡情、人情入手,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阐述自身的合理合法诉求。
经过调解员的耐心调解,叶某美、叶某洪两家达成共识,原有的矛盾纠纷也得到了妥善化解,打开了双方的心结。
在湖边镇,这样的成功调解案列还有很多,“老俵”调解室的调解员就像群众的亲人一样,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调解,得到矛盾双方的认同。自2016年以来,“老俵”调解室成功调处矛盾纠纷560余件。
营造温馨环境提升调解效率
年过六旬的调解员林发宾是“老俵”调解室的资深调解员。他告诉记者,从多年的调解经验来看,当事双方无论存在多大的矛盾,但基本的道理还是能讲通。作为一名调解员,就是要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当事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化解矛盾。
为了让矛盾双方平心静气,冷静下来,湖边镇对“老俵”调解室的布置也颇为费心。调解室内的环境简洁但非常温馨,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巨幅的大海蓝天图片,让来这里调解矛盾的人顿时心胸开阔。
“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加上调解员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提升了调解的效率。”湖边镇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充实“老俵”调解室的调解员队伍,湖边镇在辖区各村也组建了一支5人的调解团队,这5个人都是当地的老党员或者有声望的长辈,有了这些“接地气”的调解员给矛盾双方相互评评“理儿”,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症结”,思想疙瘩解开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案释法寻找调解突破口
要顺利解决侵权、债务等法律专业性强的纠纷,必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为此,湖边镇还整合了司法、公安、律师事务所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多元调解体系。
2017年4月,湖边镇梨园村村民肖某雇佣刘某粉刷外墙。刘某组织孙某等共同施工,孙某在作业时不慎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与肖某、刘某就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来到“老俵”调解室处寻求调解。纠纷涉及责任方多、责任划分较难、赔偿金额较大,且涉事三方家庭经济都较拮据。
对于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湖边镇组织了由调解员、司法所干部、律师等多人组成的调解团队,大家先是分头行动,以案释法,让当事人充分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然后再邀请当事人来到调解室进行调解。
由于前期的工作做得扎实,调解团队逐渐找到突破口,最终涉事三方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