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协会工作人员看望困难群众
本报讯 彭蓉 张佳 记者陈佳摄影报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法院不断创新司法救助模式,打造“司法救助+”多元化救助模式,构建司法救助多元化体系,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保障司法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代表温菲以“一项好的救助制度胜过一万次慰问”之评高度点赞安源区法院司法救助协会。
助申请执行人渡难关
在执行案件中,部分申请人或因遭受侵害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或因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医疗费用,或因受害人死亡导致家庭生活难以维持,成为急需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为帮助这类生活陷入困境的申请执行人,安源区法院积极争取区委政法委的司法救助支持,为困难申请执行人发放司法救助金,帮助困难当事人顺利渡过难关。
一场车祸,造成年仅20多岁的王某一级残疾,法院判决被告赔偿王某经济损失70万余元,由于被执行人没有执行能力,申请人未能得到全部赔偿,王某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安源区法院执行局将王某的救助申请交至司法救助协会后,救助协会快速通过了对王某救助2万元的决定。
创新机制拓展救助渠道
安源区法院为改变原有司法救助资金短缺的局限性,转变思路,倡导成立社会性质司法救助协会,设立专项基金。用“三机制”确保资金来源,形成资金来源以法院筹集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格局。一是“沉淀款生息”机制,将法院执行沉淀款项以竞争性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产生的利息纳入司法救助金;二是“多方捐助”机制,积极寻求社会各界资金帮助,贡献爱心;三是“执行款项回填”机制,发现被执行人有偿还能力后,及时恢复执行,执行款到位后,扣除已发放的司法救助金额,转入司法救助基金账户,确保司法救助金的循环使用。目前,累计筹集司法救助资金450余万元。
服务引导司法救助无缝衔接
该院执行局设立了救助工作小组,开辟专门的服务绿色窗口,主动引导申请救助,司法救助协会与执行局同步施行无公休办案,与执行救助无缝衔接,实现随时申请、随时审查,及时报请协会理事会讨论决定后,集约办理发放程序。从申请到资金发放,平均期限不超过10天。
以案件管辖确定司法救助对象范围,凡是属于安源区法院执行不能案件特困当事人及特困涉法涉诉信访人,只要符合救助条件,均属于救助对象范围。
安源区法院司法救助协会成立以来,实施司法救助150余人,发放救助金348余万元,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