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宜黄县新丰乡新丰村管氏宗祠二楼的“夕阳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里,新丰村党支部书记管华清主持调解了一起牛吃蔬菜的纠纷。经调解,牛主人表示愿意赔偿菜园主人损失,双方当场和解。
“放在以前,要是有村民自家的菜被别人家的牛吃了,轻则互骂,重则两家人大打出手。”管华清笑着说,“现在大家有矛盾都是主动找村干部调解。”
新丰村村民们的变化正得益于新丰乡推进的“五治融合”工作。
党建引领促政治、绿色积分促自治、祠堂新用促德治……这是宜黄县新丰乡为推进“五治融合”工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近年来,通过持续整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五治融合”乡村治理创新机制集聚效应,新丰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基层社会治理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村民在“夕阳红”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调解纠纷
建强“党员中心户” 打造基层“微堡垒”
最近,新丰乡仙坪村村民管金生遇到了一件暖心事儿。在得知他妻子因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村里的党员中心户迅速组织上户走访,帮助他咨询救助政策,并为他申请了补助。
今年以来,为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新丰乡设置“党员中心户”,推行“村民自治+网格化”的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志愿服务,让群众诉求在党员联系台账上迅速流转,得到快速解决。在仙坪村,像这样的党员中心户有4户,负责联系党员17名,联系群众124户。通过“党员中心户”制度,仙坪村的党员们在政策理论宣讲、带头脱贫致富、调解矛盾纠纷、关怀困难群众、引领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余次、集中学习20余次,全村“党员中心户”上户走访10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余件。
新丰乡还积极探索“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三动”工作模式,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农村人居环境注“动能”,增“颜值”,升“品质”。
新丰乡以村为单位,划片分区,依托“党员中心户”挂点党员,党员挂点群众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要求各村党支部将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每月“党员中心户”重点述职内容,成为月度星级党员的评选标准之一。
同时,实行乡领导班子成员包村、村“两委”干部包组、党员包农户的“三包”责任制,全乡党员干部全部下沉村组,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各村群众主动清扫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柴禾杂草,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新丰乡坚持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与活动载体评比有机结合。通过鼓励群众参与“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增强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如今走进新丰乡,看到的便是一派草木葱茏、天蓝水清,街头巷尾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摆放有序的秀美乡村景象。
落实绿色积分制 撬动基层“微治理”
“目前我有60积分,上个月刚用了15积分,兑换一包15元的味精。”谈到自家的积分,新丰乡仙坪村村民吴国兴喜笑颜开,并表示自己要把环境卫生再搞好点,争取上红榜,拿到更多积分。让吴国兴如此兴奋的积分,是新丰乡近年来推行的积分制的产物。为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与卫生整治活动,近年来,新丰乡大力推行积分制考核办法,以“微积分”撬动“微治理”,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成效。
走进仙坪村,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环境卫生动态评分牌”和“智慧新丰”二维码,评分牌上记录了户主姓名、评分内容和上月评分等信息,扫描二维码则可对该户的屋内、屋外环境卫生进行评分,还能发表评语。
“每月理事会对各家进行一次集中评分,除了卫生,家里物件的摆放和工作配合度也在评分范围。”仙坪村党支部书记吴逊良向记者介绍,仙坪村成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理事会,设置了片区负责人、卫生保洁员、义务监督员考评员,每月由理事会对农户进行考评并奖励计入积分登记簿。此外,外村群众及游客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评分,最后得分会综合计算,张贴在公示栏和公示牌上。村民考评所得积分可按1积分1元的比例兑换同等价值的任意商品,截至目前,仙坪村已兑换积分3万余分。
同时,新丰乡还积极发挥道德红黑榜作用,给予卫生考评满分的农户张贴红榜,评分较差的张贴黑榜。“有了红黑榜,村民们都争相做好事,大家都想上红榜,有面子。”吴逊良笑着说。
在村民们的主动作为下,垃圾不落地、扫干净、码整齐成为群众习惯,村庄干净、河湖洁净成为新丰乡常态,移风易俗渐成新风。
筑牢治理新阵地 传播文明新乡风
“我家的牛吃了你家的菜,这100元是我对你的赔偿。”近日,新丰乡新丰村村民管和春去菜地摘菜时,发现自己种的菜竟被同村村民管栋梁的水牛吃了,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菜地,管和春迅速喊来管栋梁,最终两人决定前往村里管氏宗祠里的“夕阳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在村干部的调解下,管和春与管栋梁最终达成和约,管栋梁向管和春赔偿100元,两人握手言和,和和气气地回了家。
2022年以来,新丰乡依托新丰村管氏宗祠,推进基层文化惠民方针,把祠堂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夕阳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就是新丰村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而在管氏宗祠探索设立的常驻机构。该中心结合“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创新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方式,积极探索“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路径,依托新丰村管式宗祠,推进基层文化惠民方针,打通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原本冷冷清清的宗室祠堂,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文明理事堂”。从宣传党的政策、开展文艺汇演到调解矛盾纠纷、村民议事,让乡风更文明。
截至目前,“夕阳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真正做到“大事小事不出村”,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走进管氏宗祠,这里棋牌室、图书室、娱乐室一应俱全,为村民配置了液晶电视、音响、免费网络等设施,同时,这里还是村里红白喜事的举办场地,每天保证8小时免费对外开放。每天晚饭过后,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前往管氏宗祠,打开大门,人们在里面读书、聊天,一些老人搬出纸笔在一旁练字,旁观的人时不时发出几声喝彩。
除此之外,志愿者经常利用夜间时间,将村民们组织在这里宣讲新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座谈、教授知识,带领村民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夜间课堂、感恩礼堂、新风祠堂、强国讲堂……志愿者们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场实用的宣讲活动,将邻里亲、子女孝、相互帮的文明新风吹进每个村民的心里。
“以前,村里的老人会被骗去买保健品,今年在祠堂开了几场反诈宣传讲座,现在群众看到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来集市上卖药,立马就向我们举报了。”新丰乡党委副书记王恒博说。
从被骗到主动举报,村民的变化是新丰乡积极探索“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路径成果最直观的展现。通过开发祠堂新用,强化政策解释、教育疏导,村民们守道德、讲文明、树新风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新丰乡以德促治的成效显著。
“现如今,各个村里打扑克、打麻将的少了,学知识、学科技、谈致富的多了。”王恒博开心地表示,如今的新丰乡,邻里关系和睦,子孙儿女贤孝,向善向上、见贤思齐的氛围蔚然成风。
◎文/图 王恒博 贺楠雨 全媒体记者徐明